孔氏家族的
族譜是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、包羅內容最豐富、譜系最完整的族譜。孔氏宗族視修譜為合族大事,通過修譜可以把居住分散、血緣關系相對疏遠的孔氏族人組成一體,從而達到“詳世系、聯疏親、厚倫誼、嚴冒紊、序照穆、備遺忘”的目的,修譜還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清查“外孔”的滲入。
孔氏歷代修譜都非常嚴格,明天啟年間修譜規定義子不能入譜,違者重究。清康熙時修譜,規定更加詳細:
1)凡不孝、不悌、犯義、僧道、邪巫、優卒、賤役等,都被認為是“辱祖玷宗,喪名敗節,皆不準入譜”;
2)因修譜都是集資,所以規定族人每丁交銀八分,違者不準入譜;
3)孔氏子孫不僅行輩字有一定規定,即使用字亦隨行輩而定,不準亂用。修譜時,如有不依規定亂取用者,必須改正,否則不得入譜。乾隆甲子修譜除繼承康熙時的規定外,又提出凡“養異姓為子、贅婿冒姓、子隨母嫁攜來同居”者,亦不得入譜。對以上各方面,不僅各戶頭要認真作保證,而且還發動族人知情者履行檢舉之責。
在孔氏宗族中,除大宗主衍圣公主持纂修的全譜外,各戶、各支派還有自己纂修的小譜或支譜。這些譜牒各具特色,保存了大量珍貴的歷史資料。比如,《林前戶支譜》記載了從漢至清歷代皇帝對孔氏優免賦役的敕文,并收入嘉慶年間立于孔廟毓粹門下的蠲免碑文。《大宗支譜》則收入了更為詳細的資料,在人名之下不僅載有字號、功名官職,還有妻妾娶自何家、其子娶何家之女、其女嫁與何家之男等內容。由于支譜所刊印數量較少,留存下來的僅有八部,它們是:《東家小譜》《嫡系小譜》《續修支譜》二種,《大宗支譜》二種,《林前戶支譜》《林前戶重修孔子世家譜》。